33地图-→世界地图(World Map)-→亚洲地图(asia map)-→ 科特迪瓦地图(cote-d-ivoire map)[切换城市] 政区图】 【交通图】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科特迪瓦(法文:C?te d'Ivoire),全名科特迪瓦共和国République de C?te d'Ivoire),是位于西非的国家,东接加纳,南临几内亚湾,西及利比里亚和几内亚,北邻马里、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热带国家之一,但由于政治腐败,加上缺乏改革,国内的骚动、内战频仍,致使经济一蹶不振。

国名

象牙海岸的国名,以前是采取意译的:中文为“象牙海岸”,英文为Ivory Coast等。1985年10月14日,科特迪瓦总统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要求其国名在各语言中沿用C?te d'Ivoire此名,不用意译名。[1][2](参见外来地名)即使法文正字法规定,在复合的行政或政治实体名的各部份间使用连字号(如按此例则国名须写作C?te-d'Ivoire),但是该国政府特意不用连字号于国名中。

因应该国政府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改用音译名为科特迪瓦[3]。联合国自1985年12月31日起使用此音译名[4]。日文也不用“象牙海岸”,而改为“コートジボワール”。不过中华民国外交部现今仍意译为“象牙海岸”[5],在中华民国较少使用音译国名“科特迪瓦”,因两国无邦交,故未接到该国改为音译的要求。

当今,不以法语为母语之国家于官方场合用其法语名,但在其语言中大多仍保留了意译的方式:如西班牙称该国为Costa de Marfil;而葡萄牙则称之为Costa do Marfim。德语国家称该国为Elfenbeinküste,但称该国人民就用法语衍生的名称IvorerIvorerin

历史

法国统治时代

欧洲船只大约于1460年代到达科特迪瓦,而目前对于这个时代之前的科特迪瓦的历史所知不多。目前科特迪瓦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较晚的时候才移入的:Kru族约于1600年从利比里亚移入,而Senoufo族与Lobi族则是从布基纳法索与马里向南移入科特迪瓦。直到十八、19世纪后,Akan族以及属于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从加纳移入科特迪瓦的东部地区,而Malinké族从几内亚移入科特迪瓦的西北部地区。

与邻国加纳相比,像牙海岸受到奴隶贸易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欧洲进行奴隶交易及贸易的船只比较偏好其它邻近有较好港口的海岸地区之故。1840年代,法国对此地显示出了兴趣,并且诱使海岸地区的酋长给予法国商人贸易上的垄断权利。自此之后,法国在当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将他国势力摒除于外,并且有系统地对内陆地区展开征服行动。一直到1890年代,经过了漫长的战争,击退了从冈比亚来的Mandinka族的势力,才完成了对科特迪瓦的征服行动。1893年3月10日科特迪瓦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而对Baoulé族及其他东部地区的族群游击式的战事则是一直持续到了1917年。

法国的统治之下,刺激出口成了主要的目标,很快地,咖啡、可可、棕榈等作物便种植在海岸地带。当此时中、西非其它地区的法国人及英国人通常是当地行政人员之际,像牙海岸成了唯一有较多数量的“新移民”的地区。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园被法国公民所控制,而令人憎恶的强制劳动制度变成了经济的基础。

独立建国与经济繁荣

一位Baoulé族酋长之子——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t-Boigny)——成了科特迪瓦的独立之父。1944年他为了像他一样的可可农成立了该国的第一个农业公会。他们招募移民工人在自己的农田工作以抗衡偏袒法国农园园主的殖民政策。博瓦尼很快就升至要位,并且在一年内被选入了在巴黎的法国国会。一年之后,法国废除了强制劳动制度。之后,博瓦尼慢慢放弃了他年轻时较为激进的立场,而法国政府则以让他成为第一位欧洲政府中的非裔部长做为回馈。

当科特迪瓦在1960年独立之时是法属西非最繁荣的地方,出口占了该区域的40%。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第一任总统。他给予农民优惠的价格以进一步刺激出口。咖啡产量显著增加,把科特迪瓦推上了仅次于巴西及哥伦比亚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国。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国。科特迪瓦也成为非洲主要的凤梨及棕榈油的产国。推动这片通常称为“科特迪瓦奇迹”的荣景的是一群法国技师。在非洲的其他地方,欧洲人常常在独立之后被赶出去,但是在科特迪瓦欧洲人却是不减反增。法裔社区的人口从一万增加至五万,其中有许多人从事技师或顾问等等的工作。该国平均每年将近10%的经济成长率维持了20年,是非洲非产油国家中最高的。

经济衰退

政治上,博瓦尼却是采行铁腕统治,新闻并不自由,也只允许单独一个政党存在。博瓦尼的一些计划也被批评为作秀,例如他花了数百万美元将他的村庄——亚穆苏克罗——建设成该国的首都的行为便常常为人所讥讽。1980年代早期侵袭科特迪瓦的干旱配上世界经济不景气,大大地打击了科特迪瓦的经济。由于过度砍伐原木以及砂糖价格下跌,科特迪瓦的外债增加了三倍。阿比让犯罪率的增加登上了欧洲的新闻报道。科特迪瓦的奇迹结束了。

1990年代

1990年,数百名公务员罢工,学生也加入抗议贪污的行列。抗议声浪使政府转向同意多党制度。与此同时,博瓦尼日尔渐衰弱并在1993年去世。时任议长的亨利·科南·贝迪埃(Henri Konan Bédié)继任总统。

1995年10月,贝迪埃在选举中大胜分裂的反对派而连任。他再度紧缩政治自由,并且监禁数百位反对派支持者。但是此时,至少在表面上看来,经济前景却是看好的,通货膨胀减少,也尝试要削减外债。

博瓦尼一直很小心避免族群冲突,也让从邻近国家来的移民有归化科特迪瓦的权利。与博瓦尼不同,贝迪埃强调“科特迪瓦”的观念(Ivoirité),并借此剥夺了他的政治对手——双亲之中只有一位是科特迪瓦人的阿拉萨内·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在未来参选总统的资格。科特迪瓦有许多来自布基纳法索的移民,而贝迪埃的政策剥夺了许多来自布基纳法索的移民的科特迪瓦的国籍,也造成了国内许多族群间的关系的紧绷。

与此同时,贝迪埃也除去了许多在军中潜在的反对者。在1999年底,一群不满的军官发动了科特迪瓦独立以来的第一次政变,罗贝尔·盖伊(Robert Gué?)将军掌权,贝迪埃则流亡法国。

2000年代

2000年10月举行了一次选举,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与盖伊在这次选举中互相竞争。然而,这次选举既不平静也不民主。盖伊试图操纵选举,结果引发民众不满抗议,导致180人死亡,盖伊也很快地下台,而选举中可能获胜的候选人洛朗巴博上台。此外,瓦塔拉则是因为他的布基纳法索国籍而被最高法院判定为不符合参选资格,此事件导致瓦塔拉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穆斯林支持者在首都亚穆苏克罗与镇暴警察发生冲突。

2002年9月19日发生了兵变,叛军占据了该国的北部。在阿比让,前总统盖伊也在自宅中遇害。瓦塔拉则是躲入了法国大使馆中避难。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些人报道这是一起军事政变的企图,但是也有其它消息来源指称,一些反对派被支持巴博的武装份子处决,而叛变则是未经事先计划的反应。政府与叛军的初步的停火协议只维持了很短暂的时间。很快地,争夺主要可可产地的战火重燃。法国派遣军队维持停火线,而民兵、军阀和主要来自利比里亚及塞拉利昂的武装份子则趁机占据该国西部的部分地区。

2003年1月,巴博与叛军领袖签署《马尔库西协议》成立国家联合政府。戒严结束,法国驻军也开始恢复该国西部的秩序。但是主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个联合政府极不稳定。2004年3月,120人在反对示威中丧生。虽然联合国派遣了维持和平部队,巴博与反对派之间的关系仍然紧张。

2005年12月28日,科特迪瓦完成过渡政府的组建。夏尔·科南·班尼(Charles Konan Banny)出任总理,政府由10个党派组成。

[6]2007年3月29日,总统巴博任命纪尧姆·索罗(Guillaume Soro)为政府总理。[7]

新的一届选举于2010年举行,这次选举是自从科特迪瓦革命战争自后首次全国大选,外界期望新的政府领导成员能够让科特迪瓦重新走向民主进步经济繁荣与法治健全的国家。因为经济得到改善与民主得到进步的政府才是一个实行仁政的好政府。

2010年12月4日,阿拉萨内·瓦塔拉和洛朗·巴博各自坚持自己获胜,分别宣誓就任总统,使科特迪瓦陷入战争危机,但美国、非洲联盟和联合国及西方组织普遍承认阿拉萨内·瓦塔拉获胜。

2011年4月11日,洛朗·巴博被逮捕。

行政区划

主条目:科特迪瓦行政区划

科特迪瓦分为19个区(régions):[8]

  1. 阿涅比(Agnéby
  2. 巴芬(Bafing
  3. 下萨桑德拉(Bas-Sassandra
  4. 登盖莱(Denguélé
  5. 十八山(Dix-Huit Montagnes
  6. 弗罗马格尔(Fromager
  7. 上萨桑德(Haut-Sassandra
  8. 湖泊(Lacs
  9. 潟湖(Lagunes
  10. 马拉韦(Marahoué
科特迪瓦各区
  1. 中卡瓦利(Moyen-Cavally
  2. 中科莫埃(Moyen-Comoé
  3. 恩济-科莫埃(N'zi-Comoé
  4. 萨瓦纳(Savanes
  5. 南邦达马(Sud-Bandama
  6. 南科莫埃(Sud-Comoé
  7. 邦达马河谷(Vallée du Bandama
  8. 沃罗杜古(Worodougou
  9. 赞赞(Zanzan

各区下设省,共58个省。

政治

从1983年起,科特迪瓦正式的首都从阿比让迁至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但是实际上的行政中心还是在阿比让。许多国家的大使馆也都还在阿比让。科特迪瓦的人民仍然为此时尚在持续的内战所苦。国际间的人权组织也注意到了双方对待受俘的非战斗人员的行为以及儿童奴工重新在可可产业中出现等等的问题。

从2002年9月19日的事件发生以后(参看“历史”),发生了科特迪瓦革命战争,北部由叛军“新军(法语:Forces nouvelles)”控制。新的总统大选本来预计在2005年10月举行。然而,由于准备工作延宕,选举未如期举行。

地理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海岸,南向几内亚湾,西接利比里亚及几内亚,北邻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东靠加纳。面积322463平方公里[9],海岸线长550公里。境内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总体起伏不大,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潟湖平原。最高峰为位于科特迪瓦与几内亚边境的宁巴山,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呈南北走向,有邦达马河(950公里)、科莫埃河(900公里)、萨桑德拉河(650公里)和卡瓦利河(600公里),河流总流长31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232,700平方公里。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2~4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4~32℃;8月气温最低,平均为22~28℃。

地形

一般说来,全国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加高,中部有少数海拔914到1524米的山峰,高原表面由砂砾所构成。

地理区

这个国家的地形,自南部海岸穿越全国直到北方边境,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咸水湖、森林和草原等三个地区[10]

咸水湖区

咸水湖区从弗烈斯哥到加纳边界,长约297公里;这一个地区由一条狭长的沙洲将它和大西洋隔开,沿着海岸到利比里亚之间,多数是高耸的岩岸。咸水湖区呈赤道性气候,气温经常在摄氏24.4到28.3度(华氏76度到83度)之间,湿度也在77%到85%左右。在每年140天的湿季中,降雨量高达3250公厘。

森林区

森林地区位于咸水湖区之后,一般树木平均高度达24米,树冠互相衔接,形成浓厚的绿盖。有的大森林高度超过45米,还有许多矮小的树群生长在大森林的树荫间。这个地区是亚赤道气候,湿度较低,约为71%,温度变化无常,通常在摄氏13.9到39.4度(华氏57度到103度)之间,年雨量约990公厘到2490公厘。

草原区

草原区靠近北部边境,是一处植物滋长的大草原。这个地区属热带气候,并分成十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由东北方撒哈拉沙漠吹来干燥多尘的亚尔玛丹风,使此区域自每年十二月起到第二年的二月止成为干冷季节,每年三月到十一月是湿热季节。

气候

科特迪瓦雨季的情形是特别,没有连下十天、八天的雷雨,也没有绵绵不断的毛毛雨,经常是每隔一两天下一场倾盆大雨,下一两个小时后又雨过天青,凉风习习。

水系

科特迪瓦境内主要河流有柯摩河、邦达河、沙桑特拉河和加瓦拉河等,都向南流;所有河流虽然只能够通航六十多公里,但是对于漂运木材已相当便利。

经济

科特迪瓦在1960年独立后,与法国仍保持紧密的联系。多样化农产品的出口和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使科特迪瓦成为热带非洲其中一个最繁荣的国家,但是,近年来科特迪瓦正面对全球农产品价格下降,使该国的主要农产品可可和咖啡的出口面临较大的竞争;加上当地严重的贪污情况,农民和出口商的生活变得困难。

科特迪瓦同时也是非洲工商业法规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之一。[来源请求]

农业

科特迪瓦为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国内物产丰富,国家经济欣欣向荣,并且已朝工业化的坦途迈进,是西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粮产足供国内需要。主要农产品有可可、咖啡、稻米、小米、香蕉、凤梨、花生、棉花、椰子、棕榈油、橡胶、玉蜀黍、甘蔗、甜薯和树薯等,其中可可年产量居世界第一。

科特迪瓦林产亦丰,境内森林面积差不多占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森林面积达104358平方公里[11]

畜牧业

畜产有牛、羊、马、驴和象等,以前曾经盛产象牙。在这里的热带森林中,还产有一些犀牛、羚羊和野牛等野生动物。

渔业

科特迪瓦渔业在迅速发展中,全国2005年鱼获量约55866公吨,有机器动力渔船在近海一带作业,另有小渔船、舢板和木筏等,以阿比让为主要的渔港,国内还设有冷冻厂和鱼罐头厂。淡水养鱼事业也在萌芽中,国内还设有试验性的淡水鱼池。

工业

科特迪瓦工业已在发展中,现在国内主要的工业有炼油(石油)、榨油(棕榈油)、肥料、糖、橡胶、纺织、纸浆、造纸、锯木、夹板、家俱、电机、面粉、烟酒、化学、食品加工、鱼罐头、水表、火柴、镜框、制冰、陶瓷、五金工具、金属制品、汽车修护、发电、造船和文具等,国内工业发展倚赖电力资源,2008年全国总发电量约为52.75亿度(千瓦-小时)[12]

人口及语言

人口约1810万(2005年)。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

约65种语言在当地被使用,其中穆斯林使用的迪乌拉语(Dyula)较常见,迪乌拉语同时也是贸易语言。科特迪瓦的官方语言是作为共通语(尤其在阿比让)的法语,在学校里被普遍使用。科特迪瓦是其中一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西非国家。现在科特迪瓦大约20%的人口是来自邻国利比里亚、布基纳法索和几内亚的劳工,其中大部分为穆斯林,且有增长之势;而科特迪瓦仍占多数的当地原住居民则大部分信奉罗马天主教或基督新教,少数信奉原始宗教。因此科特迪瓦本土居民与来自邻国的穆斯林劳工之间时有磨擦。此外,科特迪瓦还有4%的人口不是非洲黑人,他们大多是来自西欧的公民,还有来自北美以及黎巴嫩的基督徒。

交通

科特迪瓦境内交通相当发达,航空交通很是方便,国内有阿比让、波特、满恩、达劳亚、加诺亚、达波克洛、沙祟特拉和柯劳弋等8个主要机场,另外还有20个小机场,有国际航线班机直接和巴黎连络,和非洲各邻国及欧美各大城市间,也有班机往返;国内航线也忙碌。在海上运输方面,国内的重要港口有阿比让、沙祟特拉、塔布达和柏勒贝等港,可与世界各地的大港口通航。

在陆上交通方面,国内公路四通八达,公路全长80000公里[13],其中6500公里有铺路面,另有20000公里状态不佳的公路,还有150000公里的道路不易通行,全国共有各型汽车约三十多万辆。由于国内大部份都是丘陵地带,因此公路的路面也起起伏伏,经常上坡下坡,公路两旁交通标志齐全,行车舒适。但是在碎石上路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国内只有一条单轨铁路,自首都阿比让向北经由波亚克通往布基纳法索。这条铁路全长1282公里,其中在科特迪瓦境内长660公里。但铁路服务和设备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每天班次稀少。

国际贸易

出口贸易

科特迪瓦2009年输出总值约为87.49亿美元[14];主要输出品有可可、咖啡、棕榈油、棉花、橡胶、凤梨、香蕉、木材、纸浆、象牙、矿产和手工艺品等,主要出口贸易国为德国、美国、荷兰、尼日利亚、法国、意大利及布基纳法索[15]

进口贸易

科特迪瓦2009年输入总值约为64.75亿美元[16];主要输入品有食物、饮料、飞机、船只、汽车及零件、轮船、茶、鱼货、烟类、缝纫机、机械、电器、纺织品;水泥、玩具、煤、滑润油膏、建材、药品、医疗设备、通信器材、电子计算机、事务仪器、玻璃、钟表、原料、假发和日常消费用品等,主要进口贸易国为尼日利亚、法国、中国及泰国[17]

体育

与其他非洲国家一致,足球是科特迪瓦的第一运动。科特迪瓦国家足球队历来为非洲球坛的一支强队,大部份球员效力于欧洲联赛;并以盛产国际巨星为名。著名球星有英超车路士的杜奥巴、沙洛文卡劳,阿仙奴的谢云奴和曼城的托尼兄弟。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